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1日
来源:Cancer Cell
文章内容
放疗诱导铜死亡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放疗通过双重机制诱导铜死亡:一方面上调铜转运蛋白CTR1促进铜离子内流,另一方面选择性耗竭线粒体谷胱甘肽(GSH),二者协同导致线粒体内铜离子超载。关键实验显示,放疗后细胞内铜浓度显著升高,伴随特征性的脂酰化蛋白耗竭和Fe-S簇蛋白(FDX1/LIAS)降解。通过CRISPR构建FDX1或LIAS敲除细胞证实,铜死亡通路缺陷可导致显著的放射抵抗。
放射抵抗的铜代谢重编程
通过整合RNA-seq和单细胞测序数据,发现放射抵抗细胞中金属硫蛋白MT1E/X显著上调,其通过螯合铜离子抑制铜死亡。机制研究表明,转录因子BACH1下调是MT1E/X过表达的关键驱动因素。BACH1通过竞争性结合NRF2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来抑制MT1E/X转录,在放射抵抗细胞中这一调控失衡。
铜离子载体的放射增敏作用
临床前研究证实,铜离子载体(elesclomol/disulfiram)可有效逆转放射抵抗。在多种移植瘤模型中,铜负载的elesclomol使肿瘤对放疗敏感性提高3-5倍。机制上,该组合疗法能重建线粒体铜超载,恢复脂酰化蛋白的耗竭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敏作用完全依赖FDX1介导的铜死亡通路,与凋亡通路无关。
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价值
研究首次提出蛋白脂酰化和FDX1可作为铜死亡的双向标志物:治疗前高表达预示良好反应性,治疗中下降则提示疗效显著。对食管癌患者标本的分析验证了这一规律,在放疗敏感患者中观察到更显著的FDX1/脂酰化蛋白耗竭。这为临床筛选获益人群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局限与展望
当前结论主要基于胸部肿瘤模型,在其它癌种中的普适性有待验证。虽然动物实验显示良好安全性,但铜离子载体在放疗中的正常组织毒性仍需评估。此外,铜代谢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索。这些发现为开展"放疗+铜死亡诱导剂"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