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癌症纳米医学中的外泌体:生物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08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文章内容   

综述:癌症纳米医学中的外泌体:生物技术进步与创新

背景

癌症纳米医学利用纳米技术递送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至肿瘤组织。随着COVID-19 mRNA疫苗的成功,工程化纳米医学在癌症治疗中的关注度激增。然而,传统纳米颗粒(如脂质体、金属纳米颗粒)面临靶向性不足、免疫原性和脱靶毒性等挑战。外泌体作为内源性细胞外囊泡(EVs),凭借低毒性、天然靶向性和高生物相容性,成为下一代药物递送平台的热门候选。

外泌体的比较优势

外泌体在免疫原性、靶向能力和载药特性上显著优于传统纳米颗粒:

  1. 安全性:外泌体天然表达CD47(“别吃我”信号),可逃避免疫清除,而合成纳米颗粒常需聚乙二醇(PEG)修饰,可能引发补体激活。
  2. 靶向性:外泌体具有器官趋向性(Organotropism),如整合素β4赋予肺靶向能力,而传统纳米颗粒依赖增强渗透滞留(EPR)效应,效率不足1%。
  3. 载药多样性:通过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或基因工程(如WW标签排序),外泌体可高效负载化疗药物(如阿霉素)、siRNA(如KRASG12D
    )或CRISPR-Cas9核糖核蛋白(RNPs)。
外泌体工程化技术
  1. 微流控平台:通过机械压缩细胞生成外泌体模拟物,载药效率提升78%,且可穿透血脑屏障(BBB)。
  2. 纳米穿孔生物芯片: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时纳米孔,使mRNA装载效率提高103
    倍。
  3. 融合杂交系统:外泌体-脂质体杂交体结合两者优势,如负载光敏剂mTHPC的效率达90%。
  4. 基因工程排序:利用ESCRT通路或光控EXPLOR系统,实现蛋白质(如Cas9)的特异性装载。
药代动力学与临床进展

外泌体经静脉注射后主要富集于肝、脾和肿瘤组织。临床试验中,树突细胞来源的外泌体(Dexosomes)负载肿瘤抗原(如MAGE),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诱导NK细胞活化;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递送KRASG12D
siRNA,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中显示良好耐受性。

挑战与展望

尽管外泌体在临床前模型中表现优异,规模化生产、载药标准化和靶向优化仍是关键瓶颈。未来需结合个性化医疗策略,如基于肿瘤分子特征选择外泌体来源和载药方法,以加速临床转化。

 

  交流讨论   

 

相关视频 猜你喜欢

生物通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图片和设计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Copyright © 2000-2020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栏目业务联系电话:广州 020-8751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