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全球农业的适应能力评估:基于六种主粮作物的实证研究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0日

  来源:Nature

  文章内容   

气候变化下全球农业的适应能力评估:基于六种主粮作物的实证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农业生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科学家们早已意识到气候变化将重塑农业格局,但关于"人类能否通过适应性措施抵消气候损害"的核心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议。美国学者提出"气候适应乐观论",认为农民会自发调整种植策略;而另一派学者则警告生物物理过程的不可逆损害。这场辩论因缺乏全球尺度的实证数据而悬而未决,导致国际气候政策制定陷入僵局——我们究竟需要多大规模的农业创新才能保障未来90亿人的餐桌?

由Andrew Hultgren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里程碑式研究,首次通过覆盖54国、12,658个行政区的六种主粮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木薯和高粱)数据,构建了融合经济计量与气候模型的评估框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生产者实际决策行为纳入模型,而非依赖实验田的理想化假设,最终量化出气候变化对全球食物系统的真实冲击。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1)建立包含41,186个区域-作物组合的全球最大亚国家级产量数据库;2)通过机器学习交叉验证从8,000多个候选模型中筛选最优天气变量组合;3)开发"显示偏好"算法,从历史数据反推适应措施的成本效益。样本覆盖全球三分之二作物热量生产区,时间跨度达137年,并整合33个气候模型和SSP社会经济情景。

全球产量分布影响
通过高分辨率气候模拟发现,温度变化主导着产量变化信号。极端高温普遍抑制产量,而寒冷天数减少带来部分补偿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赤道多雨地区(如非洲中部、东南亚)因水循环增强,降水增加缓解了升温损害。

作物特异性响应
• 玉米:美国"玉米带"、中国东部等现代粮仓将遭受40%产量损失,而北欧可能获益10%
• 水稻:全球格局分化,印度次大陆产量波动轻微,但撒哈拉以南非洲损失超50%
• 小麦:主要产区普遍减产15-40%,中国西部和北印度出现极端损失热点
• 木薯:作为低收入国家主食,非洲地区40%的减产将严重威胁营养安全

适应与发展的双重作用
研究首次量化了现实世界中适应措施的效果:到205年,适应行为和收入增长可挽回23%的潜在损失(RCP 8.5情景)。但这种保护存在明显不对称性——水稻生产者通过调整品种和灌溉可抵消79%损害,而小麦种植者几乎无法通过现有技术缓冲冲击。令人意外的是,当前气候温和的富裕粮仓地区(如美国中西部)因现有适应水平较低,反而成为全球热量损失的主要贡献者。

气候损害函数
研究构建的GMST-热量损失函数显示,温度每升高1°C将导致全球年减产5.54×1014 kcal热量(P<0.001)。即使考虑CO2施肥效应的增益(使损失减少5-9.5个百分点),到世纪末4°C升温仍将削减17.6%的人均热量供给。据此计算的碳社会成本(SCC)显示,每吨CO2排放造成的农业损失达3.08-49.48美元(2023年价值,取决于贴现率)。

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其一,过程模型可能高估了适应潜力,全球实际产量损失比AgMIP预测高30-50%;其二,气候损害的地理分布与贫困程度并非简单线性相关,现代集约化农业区反而成为脆弱性"盲点"。这些发现为《巴黎协定》的农业适应条款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提示需要针对不同作物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正如作者强调:"我们不仅需要耐高温作物品种,更需要重新思考全球粮食系统的空间布局。"

研究也存在若干局限:未考虑种植季节根本性改变的影响,且CO2施肥对营养质量的潜在负面效应未被纳入。团队呼吁建立全球农业适应观测网络,以追踪生产者行为随气候变化的动态调整,为下一轮评估提供更精细的数据支撑。这项发表于《Nature》的成果,标志着人类在理解气候-农业-社会经济复杂系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交流讨论   

 

相关视频 猜你喜欢

生物通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图片和设计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Copyright © 2000-2020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栏目业务联系电话:广州 020-8751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