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4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文章内容
|
图 BMP9 发挥脓毒症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70014、82370009)等资助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炬教授团队在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及其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骨形态发生蛋白9是脓毒症的候选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宿主定向治疗靶点(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 is a candidate prognostic biomarker and host-directed therapy target for sepsis)”为题,于2024年1月3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i3275。
脓毒症(Sepsis)是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为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共存的免疫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造成病原微生物感染长期存在,并导致持续的宿主细胞应激和器官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尽管脓毒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其当前的治疗策略仍然相当有限。因此,针对个体患者的精准疗法亟待探索。
该团队首先通过临床队列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BMP9浓度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且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早期风险预警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其次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证实补充BMP9蛋白能够减轻器官损伤、降低细菌负荷,并通过单细胞测序将BMP9的效应细胞定位于CCL2high阳性的巨噬细胞群。最后通过磷酸化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分析等手段揭示BMP9-ALK1轴活化Smad1/5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募集和细菌吞噬,控制宿主原发感染并减轻器官炎症损伤(图)。
本研究揭示了BMP9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其对于脓毒症的保护机制,为开展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脓毒症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