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植物双步骤自花授粉机制:逆境下最大化繁殖成功率的新发现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5日

  来源:Cell

  文章内容   

十字花科植物双步骤自花授粉机制:逆境下最大化繁殖成功率的新发现

在植物繁殖的精密舞台上,授粉过程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对于自花授粉植物而言,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确保繁殖成功始终是进化的重要命题。传统观点认为,拟南芥等植物通过花前闭花授粉(cleistogamy)即可完成繁殖,但北京大学瞿礼嘉团队在《Cell》发表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揭示了一个精妙的双步骤授粉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延时摄影捕捉到惊人发现:拟南芥花朵在完成首次授粉后并非简单凋谢,而是经历二次"谢幕"——花朵闭合将花药再次压向柱头中心区域。这种时空分离的授粉策略使花粉沉积量从140粒增至266粒,柱头授粉面积扩大1.66倍。在35°C热胁迫下,该机制使结实率从56.3%提升至78.6%,展现出显著的生态适应价值。

关键技术包括:1)延时显微成像系统记录授粉动态过程;2)构建hap2/gcs1+/- CRISPR突变体;3)苯胺蓝染色追踪花粉管路径;4)跨物种比较分析涵盖荠菜等近缘种;5)热胁迫处理(35°C/16h)模拟环境压力。

"两步走"的授粉策略
研究发现拟南芥在花蕾期完成首次侧向授粉后,花朵开放4-6小时会重新闭合,借助雌雄蕊交替伸长(长雄蕊从1.5mm增至2.2mm)实现中央区二次授粉。在myb108(花药开裂缺陷)突变体中,该机制使胚珠靶向率从8.8%飙升至82%,结实率提升10倍。

逆境中的繁殖保障
热胁迫实验显示,二次授粉能补偿高温导致的 pollen viability(花粉活力)下降。在gamete fusion(配子融合)缺陷的hap2/gcs1+/-和dmp8 dmp9突变体中,二次授粉使multiple pollen tube(MPT)比率分别提升28.2%和67.4%,证实其促进fertilization recovery(受精恢复)的作用。

跨物种保守性
在荠菜和弯曲碎米荠中同样观察到该机制,花粉沉积量分别增加135%和84%。而远交物种(如琴叶拟南芥)则缺乏完全花闭合特性,暗示该机制与自交综合征(selfing syndrome)的协同进化。

讨论部分指出,这种"分批投递"策略完美协调了三个关键要素:1)柱头衰老的时空梯度(从边缘向中心);2)花粉需求量的动态变化;3)环境压力的不可预测性。研究不仅揭示了植物应对pollen limitation(花粉限制)的新机制,更为作物抗逆育种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调控MYB108等花药发育基因,可能人工模拟这种"双保险"授粉模式。正如研究者所言,这或许是自然界留给自交植物的一份"生殖保险单"。

 

  交流讨论   

 

相关视频 猜你喜欢

生物通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图片和设计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Copyright © 2000-2020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栏目业务联系电话:广州 020-8751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