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3日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文章内容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外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实验与模拟,揭示了面心立方(fcc)金属中Frank位错环形态与本质的普适关联规律。研究发现:圆形Frank环在所有fcc材料中均为间隙型;而多边形(如六边形)环在高堆垛层错能(SFE)合金(如Ni、Al)中必为空位型,在低SFE材料(如Cu、Au)和高熵合金(HEA)中则可能为混合型。该研究通过离子/电子辐照实验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发现空位环的多边形特征源于a0/3<111>位错分解为a0/6<112> Shockley不全位错和a0/6<110> stair-rod位错,这种分解能显著降低体系能量;而间隙环需外力刺激才能触发位错运动。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采用2-MeV Fe+和5-MeV Ni2+离子辐照Ni基合金及HEA(Cr16Fe37Mn13Ni34等);2) 利用TEM弱束暗场(WBDF)和动力学明场(KBF)技术结合"内外衬度法"鉴定位错环本质;3) 基于EAM势函数的MD模拟计算不同形状Frank环形成能;4) 4D-STEM应变映射验证位错环应力场分布。
主要研究结果:
辐照Ni中空位型Frank环的形貌特征
通过510°C自离子辐照Ni样品,发现空位型Frank环呈现典型六边形,其棱边平行<110>方向。TEM衬度分析结合立体投影证实,这种多边形构型源于位错线沿低指数晶向的择优排列。
间隙型Frank环在Ni与HEA中的形貌
电子辐照Ni(450°C)和Fe离子辐照HEA(550°C)中,间隙型Frank环主要呈圆形/椭圆形。值得注意的是,在低SFE的HEA(ES1)中部分间隙环出现分段特征,提示SFE对形态的影响。
fcc材料中Frank环的形态-本质关联
综合文献数据建立关联图谱:高SFE材料(Al/Ni/ASS)中多边形环必为空位型;低SFE材料(Cu/Au)和HEA中该关联具有变异性。MD模拟显示六边形空位环的形成能最低,而间隙环则以圆形最稳定。
位错分解驱动的形态演化机制
MD模拟揭示空位环形成时,局部高剪切应力触发a0/3<111>位错分解为Shockley不全位错和stair-rod位错,这种自发分解导致多边形构型。而间隙环的应力场集中于层错面内部,需外部能量(如高温)才能诱发分解。
SFE对关联规律的影响
通过γisf/γusf(本征/非稳态SFE比值)分析发现:低比值材料(如Cu, γisf=45 mJ/m2)更易发生位错分解,导致间隙环也可能呈现多边形;而HEA虽本征SFE低,但因非稳态SFE极高(>400 mJ/m2),多数间隙环仍保持圆形。
这项研究建立了fcc材料位错环形态判据的"指纹图谱",首次从能量学角度阐明间隙/空位环的形貌不对称性。其重要意义在于:1) 为辐照损伤研究提供单张TEM图像即可鉴定位错环本质的高效方法;2) 修正了"辐照位错环均为间隙型";3) 揭示SFE通过调控位错分解影响缺陷演化的新机制;4) 为设计抗辐照材料(如核用HEA)提供理论指导。该发现可能推广至hcp等其它晶体结构,为理解材料辐照损伤开辟新视角。
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