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来源:Nature
文章内容
地球深部物质循环一直是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地核与地幔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长期隔离,但部分洋岛玄武岩(OIB)中异常的非放射成因钨同位素(μ182W)和高3He/4He比值暗示可能存在核-幔物质交换。然而,这一假说长期缺乏直接证据:一方面,钨同位素异常也可能源自早期硅酸盐分异或晚期陨石添加;另一方面,高度亲铁元素(HSE)浓度未在相关样品中显示预期异常。
德国哥廷根大学Nils Messling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钌(Ru)同位素作为新示踪剂。Ru作为极端亲核元素,其地幔含量几乎全部来自后期陨石添加,而地核应保留地球早期吸积物质的s-过程核合成特征。通过分析夏威夷、冰岛等热点区域的OIB样品,结合锆(Zr)、钼(Mo)同位素关联分析,首次发现夏威夷玄武岩具有显著s-过程富集的ε100Ru异常(最高达+0.17),且与μ182W负异常呈耦合关系。这种组合特征只能用地核物质加入解释,因为其他模型(如晚期陨石或早期硅酸盐储库)均无法同时满足Ru-W同位素系统学约束。
关键技术包括:1)镍硫火试金法(NiS-FA)富集超低含量Ru;2)改进的四氧化钌(RuO4)蒸馏纯化技术(收率提升至87%);3)高精度MC-ICP-MS测定Ru同位素;4)激光剥蚀与溶液进样结合测定W同位素。样本涵盖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考艾岛、加拉帕戈斯等典型OIB,以及伊苏阿太古宙地幔岩参比样品。
Ru同位素组成特征
现代上地幔标准值ε100Ru≈0,而夏威夷OIB平均达+0.09,基拉韦厄火山样品最高达+0.11。通过非碳质球粒陨石的ε100Ru-ε96Zr相关性推算,地核应具有更高s-过程特征(ε100Ru≈+0.15)。
核-幔相互作用模型
两种混合模型被验证:1)直接添加0.25%地核物质可解释同位素异常,但会导致HSE浓度异常(与观测矛盾);2)更可行的氧富集核幔边界(CMB)层混合模型,仅需0.3%的氧化物相核心物质(ε100Ru=+1.1),即可协调同位素异常与HSE浓度约束。
排除替代解释
早期硅酸盐储库假说因缺乏关联μ142Nd异常被排除;晚期陨石添加模型与ε100Ru演化趋势相悖——晚陨石需具ε100Ru<0才能将太古宙地幔ε100Ru(+0.22)降至现代值。
该研究开创性地将Ru同位素作为核-幔相互作用的"基因指纹",证实了地核物质可通过地幔柱向上迁移。这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μ182W异常起源争议,还为核幔边界的化学交换机制(如氧化物外核层析出)提供了关键约束。未来结合Os同位素与HSE浓度分析,有望进一步揭示核幔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交流讨论